【斯洛伐克】欧洲“心脏”斯洛伐克—世界遗产聚集地

斯洛伐克共和国,简称斯洛伐克,是中欧的一个内陆国家,西北临捷克,北临波兰,东临乌克兰,南临匈牙利,西南临奥地利,原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东部,自1993年1月1日起,斯洛伐克成为独立主权国家。该国地势北高南低,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历史文物景点多,旅游资源丰富。此外斯洛伐克是世界上城堡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从古城堡遗迹到保存完好的博物馆收集品一应俱有,2006年斯洛伐克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著名的景观,让大家领略斯洛伐克的魅力。
斯皮什和相关文化遗迹
Spissky Hrad and its Associated Cultural Monuments1993年根据文化遗产评选标准C(IV)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斯皮什城堡座落在斯洛代克中部高出海平面634米的岩石层上,俯视着连绵起伏的绿色山峦和峡谷。它的防御墙沐浴着阳光,经受着来自塔特拉山的风的吹打,乃是中世纪以来多灾多难的历史见证。墙内有一座壮观的主楼和若干隐约可见的望楼凌空而立。欧洲东部没有一座城堡有如此规模的防御工事。它位于莱沃恰镇以外约10公里处。莱沃恰镇的圣詹姆斯教堂拥有镀金木制的哥特式圣坛背壁雕刻,高达18.6米,为世界之最,莱沃恰镇为此而感到自豪。整个地区有很多此类珍宝,大多不为游客所知。游客欣赏的往往是塔特拉山夏季阳光明媚的森林和冬季的滑雪坡。
城堡环抱着一座主楼和一处内院。主楼和内院用两垛罗马式内墙和一面外墙作保护,内墙有两扇设防的大门,主门设在外墙。此外,还有一座小教堂、若干卫戍建筑和一座大碉楼。通往城堡的是一条狭窄、曲折的土路,仅能并行两辆小汽车。有时,会有车辆停在墙脚,成群的小学生蜂拥而下,他们乐意在废墟上--至少在对外开放的废墟上玩耍,并在沿山脊蜿蜒的土墙上攀爬。还有一座小博物馆,他们在那里可了解到城堡的情况与历史。考古发掘结果显示,该地区自新石器时代,即公元前第五个一千年起,就已有人居住。
公元一世纪,斯拉夫人开始修建巧妙的土墙网,其遗址至今仍依稀可见。早在10世纪,马札尔人走出乌拉尔山脉,定居在喀尔巴阡盆地,并逐渐扩展领地,直至塔特拉山。有一千年时间,斯洛伐克一直为匈牙利君主所统治,直到哈布斯堡帝国结束为止。他们在此留下了许多痕迹,斯皮什城堡即是其中之一。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斯皮什是东欧13世纪和14世纪集军事、政治和宗教为一体的最大的建筑群体之一,也是保存最完好的具有罗马式风格和哥特式风格的建筑物
巴尔代约夫古城保护区
Bardejov Town Conservation Reserve 2000年根据遗产遴选标准C(iii)(iv)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巴尔代约夫,是沙尔什上游地区的中心,位于斯洛伐克东北部托普拉河右岸地区的丘陵地带,海拔高277米。巴尔代约夫是工业、文化和体育活动的中心,被称做“斯洛伐克的戈特城”。
由于其杰出的城市布局、精美的建筑、传统的艺术和悠久的文化历史而在1950年成为城市保护地区。巴尔代约夫的防御城墙,包括大部分的城门和棱堡依然屹立在旧城池的中央,得到了完好的保护。市中心是一个市政广场,周围是旧的市政厅和著名的圣埃迪鸠斯教堂。市政广场周围所有的建筑都恢复到其典雅的中世纪时候风貌。这里有许多文艺复兴时期和戈特式建筑,多数是两层,还带有顶层阁楼。部分建筑还粉刷着精美壁画。
巴尔代约夫的历史悠久,最早的人类痕迹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0年,11世纪以后,巴尔代约夫的居民是沿着南北方向的商线定居的,逐步获得了城市自治权,城市迅速发展起来。贸易往来、农业耕种和手工业成为了经济支柱。1376年,巴尔代约夫周围开始修建城墙、棱堡和基本的城镇规划,其中包括城外的一个长方形的市场。在市政广场的北边是罗马戈特式建筑风格的圣埃迪鸠斯教堂,竣工于1464年,是斯洛伐克东部最典型后戈特式风格的建筑之一。周围有11所作为附属建筑物的圣坛。教堂内部和外部许多绘制精美的后戈特式和文艺复兴早期的壁画、大量的手工艺制品、木长凳都完好的保留了下来。市政厅建于15世纪初期,离圣埃迪鸠斯教堂只有一墙之隔,是后戈特式和文艺复兴早期风格的混合体。它也是斯洛伐克第一座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建筑。这里是市政决策机关,同时也是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的中心。市政厅是一座两层楼的建筑,一层是长方形的大厅,中心走廊可以出租,二层是办公区,处理政务、保存文档,二层还是城市的金库。1903年,市政厅变成了博物馆,这是斯洛伐克最古老的博物馆。
从18世纪开始,犹太商人开始在巴尔代约夫定居,1773年他们建立了一座城中之城,设有犹太教会堂,19世纪又增加了学校、聚会厅、纪念堂和为举行宗教仪式设立的公共浴室。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巴尔代约夫虽然很小,但是一座保存非常完好的有防御工事的中世纪古城,其布局是中欧地区典型的城市结构。除此之外,巴尔代约夫还有一座精美的18世纪修建的犹太教会堂,周围有一个犹太人聚会的小广场。
班斯卡―什佳夫尼察
Banska Stiavnica 1993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 C (IV)(V) 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班斯卡-什佳夫尼察位于喀耳巴阡山新月区内,什佳夫尼察山脉中心地带矿藏丰富的火山群地区,城市四周的世界文化遗产包括格兰泽堡旧城, 什佳夫尼察、斯提诺城堡等。
公元12世纪既为人所知,历史上起了防卫,宗教,政治功能。是采矿和工业中心。城市就建立在采矿点上。市区布局适应了当地的复杂地貌。城市街区在河谷地段最集中,围绕三一广场向四周开放发展。大多数矿工居住的房屋,按不同高度修建并利用街道分隔开。城市景观既有文化内涵又富于工业特色,除了重要的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和传统纪念建筑之外,主要由15到17世纪建造的大量民居构成。
这些房屋连同文艺复兴时期的宫殿组成了三一广场的主要框架,并且围绕着各条隧道的入口。一座巴洛克式纪建筑,牌匾立柱占据在广场中央。大量工业建筑设施散布在市区各处;其中有隧道,水坝,运料槽,排水通道,储存库和通风设施。考古遗迹散布在这一地区的各个地方。 这一古迹是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中世纪采矿中心并且以独特方式持续开采至现代的典范。由于采矿活动的终止和矿业学院的迁移,这个城市失去了主要的生存原因和正当的理由,所以变得非常脆弱。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几个世纪以来,许多著名的工程师和科学家慕名而来,对这个城镇进行访问。这个古老的中世纪的采矿中心,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城镇,有文艺复兴时期的宫殿、十六世纪的教堂、第一流广场和城堡。城镇的中心和周围的环境结为一体,那些地方保留着过去采矿和冶金活动的重要遗迹。
如今,在斯洛伐克共有五处世界遗产遗址:伏尔考林耐克、施皮斯克城堡以及周围的村庄(其中包括泽拉的圣神教堂)、班斯卡-什佳夫尼察的中世纪采矿镇、斯洛伐克-喀斯特和多米察的岩洞。
. 此文章由圣捷出国转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www.cdapex.com。圣捷出国为您量身定制美国留学、澳洲移民等业务,此外与川大有澳洲留学合作办学项目。欲知详情可致电:400-633-3343 028-86082806